(网经社讯)3月28日,浙江省通信管理局高度重视用户权益保护工作,依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网络安全法》《电信条例》《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》等法律法规,持续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治理工作。近期,我局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群众关注的实用工具、即时通信、网络社区等类型APP进行检查,书面要求违规APP开发运营者限期整改。
据网经社数字生活台(DL.100EC.CN)获悉,截至目前,尚有5款APP未按要求完成整改(详见附件),现予以通报。请上述APP开发运营者在4月9日前完成整改落实工作,整改落实不到位的,我局将视情采取下架、关停、行政处罚等措施。
违规行为“花样翻新”,个人信息安全面临多重风险
根据通报,5款APP均因“违规收集个人信息”被列入问题名单。从具体案例来看,违规行为呈现多样化特征:
超范围收集成“重灾区”:如“绘睡”在用户未授权情况下获取设备位置、通讯录等敏感信息;“新通全程通”则过度采集用户教育背景、职业信息等非必要数据。
“隐蔽收集”手段升级:“司空”通过技术手段在后台静默收集用户使用习惯,甚至在用户关闭权限后仍持续获取数据。
数据安全保障不足:部分APP未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,存在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被通报的APP中既有面向大众的“蒜粒社”等社交平台,也有针对垂直领域的“海带”购物应用,覆盖用户群体广泛。专家指出,违规收集行为不仅侵犯用户隐私权,更可能成为电信诈骗、精准营销等黑色产业链的源头。
平台审核“宽松化”,监管压力层层传导
在分发平台环节,vivo应用商店、应用宝、小米应用商店等主流渠道均被点名。尽管各平台均宣称建立了审核机制,但实际效果仍存漏洞。例如,某头部应用商店负责人坦言:“日均上万款APP提交审核,人工难以全面覆盖技术细节。”
对此,浙江省通信管理局明确要求各平台限期整改,并强调将“对拒不落实责任的平台依法处置”。这一举措标志着监管部门正通过“穿透式监管”压实平台责任,形成“开发方-分发平台-监管部门”的闭环治理体系。
合规整改“进行时”,长效机制亟待完善
面对日益严峻的个人信息保护形势,监管部门已打出“组合拳”:
加大惩治力度:除责令整改外,对拒不整改的APP将依法采取下架、罚款等措施,如“新通全程通”因整改不力已被责令暂停更新。
推进技术监管创新:浙江率先试点“APP安全检测平台”,通过AI技术对APP权限调用、数据传输等行为实时监测,目前已覆盖全省80%的活跃应用。
强化行业自律:浙江省互联网协会牵头制定《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指南》,引导企业建立隐私保护专职部门。
此次通报不仅是对5款APP的警示,更是对整个移动应用生态的“压力测试”。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,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。唯有通过技术创新、制度完善与全民参与,方能筑牢安全堤坝,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一个人。